广西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歌戏”艺术表达形式
作者:无忧期刊网 来源:期刊论文 日期:2023-04-07 08:36人气: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歌戏”是广西藤县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它不仅是当地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还是提高民众道德水平的主要方式。“牛歌戏”是用藤县当地方言演出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具地方色彩,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牛歌戏”创作的民主性、地域性、表演模式与喜剧风格使其深受民众的喜爱,蕴藏着藤县人民的生活智慧以及地域色彩,让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地方戏曲受到市场化浪潮的影响很大,“牛歌戏”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威胁。因此,探索戏剧合理发展、推进戏曲传承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藤县;牛歌戏;艺术表达形式;
藤县“牛歌戏”是用当地方言(勾漏片粤语)演唱的一种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戏剧。“牛歌戏”亦名“牛戏”,是由藤县民间牛歌调、贺年调等发展起来的民间戏曲。初时为“舞春牛”,后在舞春牛的基础上加进了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唱,逐渐形成戏曲。流布于藤县境内和苍梧、昭平、蒙山、平南、容县、岑溪等县与藤县接壤的村镇[1]。由于“牛歌戏”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采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出,因此成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当地农村节庆、满月、嫁娶、做寿等喜事都喜欢请专门表演“牛歌戏”的剧团进行演出,“牛歌戏”不仅成为当地农村的主要娱乐方式,还成为提高农民群众道德水平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研究“牛歌戏”艺术特色以及传承与发展非常必要。
一、藤县“牛歌戏”地方特色
“牛歌戏”一开始就是流传于藤县民间,独具地方色彩。“相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岭景乡皇村艺人吸收采茶戏耍扇子等艺术形式,在‘牛歌调’基础上加进‘贺年调’等民间曲调及《天姬送子》等戏曲曲牌,逐渐形成牛歌戏,并由藤县金鸡、象棋等乡中先后成立的牛歌队进行去演”[2]。“牛歌戏”采用当地方言(勾漏片粤语)进行演唱,还拥有完整的生、旦、净、丑表演体系,比起其他的没有形成规范的民间戏剧更有优势,更有传播性。由于藤县周边地区主要的语言是勾漏片粤语,北方戏剧在这里没有任何的发展的优势;加上广府粤语发音也不同于勾漏片粤语的发音,广府话粤剧在这里发展也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的独特性,让用当地方言(勾漏片粤语)演唱的“牛歌戏”有了繁殖与发展的土壤,它一诞生就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迅速在藤县周边传播开,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体裁。
“牛歌戏”演出的内容主要是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社会伦理剧,表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极具有地方民间特色,为群众所喜爱。剧本《孟姜女哭长城》《双飞燕》《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世美》主要是爱情体裁,剧中展示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在批判封建家长制以及封建制度残暴的同时,表现了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向往;《杨门女将》《薛仁贵征东》《王昭君》《寻秦记》《曹操》《薛家少将》《郭薛合兵》等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选材,宣扬家国情怀以及英雄主义,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怀,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现代剧目的种类更多,主要表现现代人爱情的追求和思想的变化,《猪郎倌相亲》《合家欢》《幸福生活年过年》等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家庭幸福、儿女孝顺本身就是普通百姓最简单的追求,这一类题材十分受观众的欢迎,演出率特别高;《儿女英雄》《送郎参军》既体现了英雄情怀,也体现了现代藤县人的家国情怀;《林培斌的故事》《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放声歌颂党恩情》体现了藤县人民对党的热爱。藤县“牛歌戏”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在选题上既表现了文化的共通性,也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具地域性与民族性。
二、藤县“牛歌戏”艺术特色、大众性
(一)创作的民主性
由于“牛歌戏”属于地方性戏剧,剧团主要是在乡镇、村落进行演出,演出的设施简陋,往往在临时搭起来的舞台拉上幕布作为演出场地,演出一幕也并不落幕,也不换背景,不管是演出什么戏剧都是同一个背景,但是这并不妨碍戏剧受到民众的欢迎。大多数的“牛歌戏”剧团都不是专业演员,这些演员平时是农民,上场是演员,表演水平也不高,正是因为演员的质朴性与真实性,贴近观众,让他们的表演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戏曲观众虽然重视形式因素的欣赏、愉悦,但观众从戏曲中所获得的审美愉快又不是纯形式的,不是单纯的感官欢娱。观众既把戏曲当作娱乐的对象,又从戏曲中接受伦理道德、民族意识和历史知识”[3]。传统剧目《呼家将》《刘备借荆州》《三征南唐》表现了对英雄的歌颂和赞赏,这些历史剧本融入了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诸葛亮选亲》《乾隆寻妃》《牛郎织女》《穆桂英休夫》表达民众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丫环断案》《刁蛮儿媳》《鸡笼》《工地钟声》等描写民间生活,具有民主性,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牛歌戏”语言具有民主性,语言描写形象贴切,符合剧中人物的具体身份与性格。“牛歌戏”来源于民间,体现劳动人民聪明、善良,语言朴素、犀利,表达了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戏剧的思想内容同样具有民主性和讽刺性,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进行,讽刺和揭露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具有反讽色彩。戏剧《三戏县太爷》里县太爷是被批判与捉弄的对象,戏剧主要讲述了劳动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的爱情,批判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猪郎倌相亲》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聪明、善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真挚的爱情。语言生动诙谐,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甜蜜生活的追求。“牛歌戏”从内容形式以及语言上都采用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具有民主性与大众性。
(二)独特的表演模式
“牛歌戏”主要是以唱为主,加以简单的手部与台步表演动作,舞台动作并不复杂。由于“牛歌戏”是民间戏剧,主要的观众是普通的民众,所以道具简单朴素,台上只有一张铺着红布的桌子、两把椅子以及简单的幕布。传统“牛歌戏”的人物道具也很简单,旦角用手巾,生角用扇子,武生用棍子或刀枪,其他人物什么都不拿。传统“牛歌戏”的服饰相对简单,除了旦角与生角有简单的服饰要求以外,其他人基本是穿唐衫。传统“牛歌戏”的妆容也是按照表演的需要,进行简单的化妆,主要参照京剧和粤剧的化妆法,大部分剧团的化妆手法并不高明,看起来有点过于夸张,化妆是为了舞台表演的需要,没有专业的训练。现代“牛歌戏”因经济实力与审美观的变化,一些固定的剧团会定制统一的服饰,妆容也逐渐淡雅化,《打碗记》《文武状元》中的演员服饰整齐划一,妆容也趋向清雅,增加了美感。传统“牛歌戏”伴奏乐器也十分简单,唱词之间以锣鼓钹进行隔断,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带动现场的气氛,这样设计加强了角色演唱的效果,音乐节奏感强,音乐结构简单,深受民众喜欢。人民群众在锣鼓钹声中缓解一天的劳累,甚至三五成群唱上几段,戏剧的大众性与通俗性在“牛歌戏”中体现出来,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是真正的民间戏剧。
由于“牛歌戏”是民间戏剧,一般戏班的人员有限,有时候一个演员要扮演多个角色,轮流打锣打鼓,轮流上场进行演出,这样就要求演员多才多艺,但是也说明演员的专业性不强。虽然演员专业水平不高,但“牛歌戏”独特的表演形式仍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与爱好者。“牛歌戏”亲民不做作,浅白的台词、灵活的表演形式、极具地方民间特色的内容都奠定了它的群众基础。传统的“牛歌戏”没有剧本,依靠剧团里的文化点场人对演员进行简单的培训,演员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塑造人物,在舞台上甚至连唱词都可以临场发挥,反映出“牛歌戏”表演的灵活性、自由性。由于其采用的是方言(勾漏片粤语)进行演唱,唱词与平常腔调接近且简单贴近生活,符合当地群众的生活情趣及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唱词运用了对比、夸张、隐喻等修辞手法,简单明了,灵活多变,独具地方色彩,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三)独特的喜剧风格
“牛歌戏”艺术模式把各种民间戏剧因素交融在一起,受如粤剧、采茶戏、舞春色、木偶戏等民间戏剧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曲调。“牛歌戏”融入了民间闹剧、传奇剧以及风俗喜剧的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整合与借鉴了各种民间戏剧的艺术风格。民间闹剧是“牛歌戏”的一个主要特点,插科打诨是“牛歌戏”吸引观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采用民间闹剧特有的幽默、风趣、荒诞等元素,增强了戏剧滑稽、诙谐的色彩,引得满堂大笑,吸引了众多群众。“牛歌戏”大多是风俗喜剧,《猪郎倌相亲》《合家欢》就是典型的风俗喜剧,反映了人情世态以及家庭伦理关系,在家庭伦理以及人情世态之中感受到人间百态和生活气息。“牛歌戏”吸收风俗喜剧、民间闹剧以及传奇剧的喜剧的特点,增加了生活气息和群众基础。
三、藤县“牛歌戏”的历史价值
藤县“牛歌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它主要起源于舞春牛与唱“牛歌”,当地人把这两种文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地方戏剧。相传东汉初,光武帝为加强对交趾郡的控制,交趾郡的征氏姐妹,希望能够维持原状,以便于继续享受各种特权,继而造反,光武帝派官兵追逐,到达道家寨,因山洪无法出兵,以穴为居。闲适无事,开始歌赋作舞,配上二胡锣鼓为乐,又邀请当地人山歌助兴,叫“偶歌”(“偶”“牛”土语同音),故“牛歌戏”是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成的。“牛歌戏”在勾漏片粤语区流传,到现代其流传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广,比如北流、玉林、平南、贵港、广东封开、梧州地区等都是“牛歌戏”的辐射区域。“牛歌戏”在这些地区流传的主要原因是其声调语言相同或相似,能够吸引大量群众,形成该地域独特的文化特征,起到连接族群情感的主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4]。
“牛歌戏”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悠久性,更在于其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牛歌戏”根扎本土文化,反映民间文化与审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文化特性,具有典型文化意义。《刘备借荆州》《三征南唐》《曹操》等历史剧,担负起了传播历史文化的重担,《陈世美》《包公案》《糟糠之妻》《真假状元》等剧在广大农村流传甚广,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牛歌戏”所用的语言属于勾漏片粤语,在历史上其与中原官话不同,它自成一体,加上旧社会的民众识字不多,“牛歌戏”就扛起了文化传播与育人的重担。
“牛歌戏”很多剧目反映了当地民间习俗,《三戏县太爷》中的师爷唱道:“阳谷春节唱山歌,男女对唱两边和,人山人海很热闹,歌声响彻漫山坡,青年男女找对象,情投意合结公婆。”阳谷的习俗就是要成亲就对歌。《三戏县太爷》多采用传统的对山歌的形式进行演出,反映了勾漏片粤语区域的对歌传统,在戏剧中还采用了地方俚语“湿水棉花,冇得弹”,这些来源于民间的俗语俚语通俗易懂,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牛歌戏”中处处体现出藤县地方民族特色,很多流传下来的剧本是研究藤县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素材,表演时候是没有剧本,传统与现代都可以在戏剧里面体现出来。以前山歌是当地农民在田头山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如今年轻人出去打工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山歌在当地逐渐消失。如近年来岭景篁村就不再举行“年宵歌”活动,岭景篁村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年宵歌”是什么,岭景篁村的“年宵歌”正在逐渐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牛歌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是研究藤县历史与文化的一部活化石,还是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四、藤县“牛歌戏”类型化
“牛歌戏”属于地方戏剧,主要流行于勾漏片粤方言区的广大农村。“牛歌戏”除了历史剧本以外,大多数的戏剧都是反映当地普通民众的家庭伦理剧,但是“牛歌戏”中塑造的大部分人物都趋向于类型化。剧中的女主人公一般是聪明、善良、机智、勇敢,属于刘三姐式的人物,在婚姻爱情观上,追求自由恋爱,敢于与封建恶势力作斗争;男主人公一般是家庭贫困,勤劳、善良、勇敢,勇于追求爱情,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青年男子;反面人物大多数都是邪恶、伪善、喜欢以权说话,常常拆散恩爱情侣,这些人物形象虽然比较符合普通民众的审美要求以及心理诉求,但程式化倾向严重,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比较单一。
“牛歌戏”主要观众是广大农村的普通农民,最受欢迎是神话传说故事、历史传说、家庭伦理剧、日常生活喜剧类型戏剧。家庭伦理剧、日常生活喜剧基本选取普通民众作为主人公,表现家长里短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期的“牛歌戏”剧团上山下乡去演出,演出环境比较简陋,大部分是临时搭起来的演戏台,服务于广大农村的普通农民。虽然观众是普通农民,对于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不高,但是对于戏剧的内容是有要求的。戏剧《猪郎倌相亲》《合家欢》《刁蛮儿媳》《看鸭妹》《喜生贵子》内容切近生活,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选取农村日常生活的故事是“牛歌戏”能够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在藤县当地,一般家庭孩子满月、老人做寿、结婚等喜事都会请剧团来演出,演出的内容符合当地民俗文化,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历史剧或者是家庭伦理剧,这些剧目都是贴近农民日常生活、能够传达农民心声的,所以“牛歌戏”的内容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具有通俗性与类型化。
五、藤县“牛歌戏”的传承与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很多剧团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的青年出门打工,接触互联网之后,都喜欢上网络电视、电影,对于“牛歌戏”的腔调、简陋的布景、临时搭建的舞台和程式化的内容便有了诸多的挑剔。时代的变化、普通话的推广、传播媒介以及艺术多元化,使“牛歌戏”已不再成为民众首选的休闲方式。针对这样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改革,如果“牛歌戏”剧团还是按照以前的运行方式,既没有继承者,也没有观众,终将会为历史所淘汰。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与发展“牛歌戏”就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增加剧本样式,提高剧本质量
全媒体时代年轻人可以在互联网观看到很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与戏剧作品,要吸引年轻人就要提高剧本的质量,摒弃思想落后、艺术性与观赏性不高的剧本,创造艺术水准高、符合群众心理诉求及审美倾向的剧本。“牛歌戏”的剧本存在陈旧、过时、质量不高等问题,很多剧本不断地抄旧饭,会让观众产生厌烦心理。以前没有剧本,仅由文化点场人临时指导,难以保证戏剧的质量。针对新时代的需求,要增加一些新剧目,这些剧目既要表现出时代的特色,也要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剧中要增加时代因素,既能适应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同时也要满足老观众的口味。此外对于质量不高的剧本,也要重新整理,将新时代、新思想、新人物、新事件加入其中进行改编,让传统“牛歌戏”焕发新思想。藤县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歌戏”展演新增了以党为主体的《党的儿女》《永远跟党走》,还有家庭伦理体裁的《孝贤媳妇》《老公你好嘢》《爱的呼唤》等优秀现代“牛歌戏”剧目,展现了“牛歌戏”与时俱进的思想。
(二)增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一种文化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总要和其他的元素混合,甚至互溶呈现的样式[5]。“牛歌戏”的表现形式有限,如何使“牛歌戏”更加多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地域性的影响,“牛歌戏”可以借鉴其他成熟的戏剧表现形式,如昆剧、京剧、粤剧等。舞台、灯光、服饰、化妆以及道具都是成熟戏剧所必备的,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戏剧所不可或缺的。除了学习借鉴成熟的戏剧表现形式以外,还可以借鉴风俗戏剧或者民间传奇剧等,提高“牛歌戏”演出质量,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以保证“牛歌戏”不会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三)利用互联网传播,推动戏剧传承与发展
互联网传播能够打破戏剧的场地限制,推动戏剧发展。“电子媒介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的突破,使远距离的实时传播成为现实”[6]。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歌戏”由于受到演出地点的限制,传播起来并不方便。为更好地传播和保护“牛歌戏”,可以借助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效发挥网络媒体的二次传播效应,扩大戏曲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利用互联网会让很多出门打工对戏剧感兴趣的中青年,通过网络的形式观赏到家乡的戏剧,为戏剧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便利。一方面满足了戏剧喜爱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戏剧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广西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歌戏”,不仅是地方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是“牛歌戏”流传至今的原因。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牛歌戏”的发展处在历史的转折点,机遇与挑战并存,“牛歌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只有努力提升艺术表现能力,才能与时代接轨,在历史潮流中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2:1524.
[2] 蒋新平,刘洋洋.广西风物图志:第1辑·戏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62.
[3]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国戏曲通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440.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68.
[5] 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伦和解决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10(3).
[6] 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