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认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档案事业从建立到逐渐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就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的现状、制约因素、途径方法等问题,探索新方法。
【关键词】档案事业 认识 途径和措施
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成效
建国以来,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档案法颁布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档案工作全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档案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工作实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确立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开创了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一)档案工作全面展开。档案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而且是任何资源都不可替代的,目前,从城区到乡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大专院校,大多数建立了档案室,并有专职人员负责。各级档案室都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不仅为领导决策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同时,为各级档案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营造了全民知档、用档、建档、护档的社会基础。
(二)转变模式,统一管理。各级档案部门实行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了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信息时代的产物、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数字档案馆,网络虚拟世界,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发生越来越紧密的交融,从根上改变了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服务类型、利用方式,为整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巨大空间。
(三)档案利用工作为社会提供最大化服务。各级档案室积极开展了档案利用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为领导决策和教学科研制定了专业规划,为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全面推进和完善档案资源体系。当前《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全面推进和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国的档案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制约档案发展因素
(一)领导对档案事业重视不够。领导是单位的决策者,大多数领导会注重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为档案工作是软工作,不能创造价值,致使档案硬件投入不足,另外,各级档案室人员编制、库房、装具、经费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再有,档案管理技术滞后,也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档案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档案意识一直比较薄弱。随着《档案法》的颁布与宣传贯彻和实施,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教育,社会档案意识虽有所提高,但仍较薄弱。其提高的幅度与档案事业发展的速度不协调。目前,社会档案意识薄弱的问题归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了解档案工作,主观上没有档案这个概念,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档案”为何物。不知道档案工作室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县级以上的政府机构中还有“档案局”;二是不能正确对待档案和档案工作,认为它与己无关,甚至有的机关工作人员也不按有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三是一些领导同志轻视档案工作,不把它摆在应有的位置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有的领导虽有分工,但分工不负责,档案工作无人管。
(三)法制不健全,档案事业缺乏法律保障。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曾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最深刻的教训,就是没有法律做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档案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剥削愚弄劳动人民的工具,档案事业的发展根本就没有什么法律可言,统治者的意志就是法律。建国后,我们又长期把档案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档案事业仅仅是被当作党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而不是当作国家的一项事业来办,档案馆则成了党政机关或者档案行政管理内部专业性的法规、条例、通则等规章制度外,没有从国家、从全民、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角度出发,制定出与整个国家与全体公民相联系的法律。各级政府对档案事业的管理也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而行政手段的运用和实施又与领导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相联系,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档案事业的发展失去平衡和稳定,各项业务建设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档案自身的完整与安全方面看,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有些单位不注意积累保护档案,公民不主动利用档案,部分机关人员,个别的档案工作者不能正确对待档案工作,有的部门或单位领导不重视档案工作,致使损坏、丢失、盗窃、使档案的完整与安全遭到了严重破坏。
(四)经费不足。我国的档案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发展离不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然而,由于我们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中国家,起点低、底子薄,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经济建设,从总体上说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来发展档案事业,这就使一些地方的档案工作缺乏必要的档案设备和条件,管理技术落后,档案库房简陋,从根本上限制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档案事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一)、认识档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档案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和精神原材料,档案工作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领导和有关人员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档案法》第四条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计划”。按照这一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从遵法守法的高度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特别注意把档案事业主要项目和指标列上,党委、政府帮助档案部门协调内外关系,给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档案工作具有社会性、政治性、技术性、文化性、教育性、法律性和服务性。档案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档案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为档案事业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档案来自社会,更要用之于社会。
(二)、认真贯彻实施《档案法》强化档案事业的法制建设。要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必须有档案法制作保障,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前提。1987年9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标志着档案事业的管理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手段向法律管理手段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入贯彻实施《档案法》,强化档案的法制建设,各级档案部门既要懂法、守法,又要依法加强自身建设,依法进行监督指导,以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行政的、宣传的、经济的手段,要双管齐下来管理好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决定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档案的原始性、唯一性、法律性等众多属性决定了档案工作在新的发展阶段将大有作为。要强化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逐步的培养提高,首先,要从提高整个民族现代化文明的高度出发,向全民进行档案意识的普及宣传。要运用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等新闻媒介和电影、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化艺术形式普及《档案法》,传播和普及档案知识,使人们自觉养成重视档案、爱护档案、积累档案、利用档案和关心与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行为。其次,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主题教育,使人们对档案工作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必然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位置。档案部门应注重档案宣传教育的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发挥档案信息作用。
(四)利用档案的特点,积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按照这一点,档案事业的发展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状况决定着档案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程度,现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各级档案部门要面对这一现实,正确处理好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颁发的国家财政预算,以收支科目所规定的款项将有关档案事业科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加强基层档案工作。档案工作的重心应下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档案事业。党和政府各项档案政策的出台,为发展基层档案工作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档案工作者应树立信心,发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深入每个乡镇、每个村庄、每个家庭,积极营造全民知档、用档、建档、护档的社会基础。各地档案部门应围绕地方特色,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的收集、保管工作,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这部分档案齐全完整并得到妥善保存。
下一篇:浅谈财务会计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