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探讨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1-01-11 09:07人气:
摘要:文章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指出作为江苏省科技创新领先区域,苏南地区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其自身的基础条件以及经济、区域、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并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研发人员及科研载体4个角度分析苏南地区科技创新现状。研究表明,苏南地区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科研投入力度不足、前沿创新人才缺乏、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科技协同创新不够深入的问题。因此,为实现新时期科技创新总体目标,应采取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及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苏南地区;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仅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只有强化科创,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向新时期更高的目标靠拢[1]。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出台,是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的基础,指出要在2050年成为全球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经历了历史性、格局性转折,涌现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部分前沿方向也开始进入比肩甚至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从突破点到提升系统能力的重要时期[3]。而作为全国创新能力居于前列的省份,凭借浓郁的科研氛围与丰硕的创新成果,江苏省已然达到创新资源集中、研发活动活跃的水平[4]。其中苏南地区更是凭借较优的地理位置、教育资源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等成为省内科技创新工作的佼佼者。本文以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指出目前苏南地区科创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
1苏南地区科技创新优势
2019年11月14日,《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发布,该排行榜选取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地区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各地区将知识资本转换成经济价值与财富的实力并做出排序。此次报告中江苏省首次跻身前十,位居第九,比上一年的名次上升了9位,成为排名进步最快的3个地区之一。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科技创新领先区域,其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相应的基础条件及优势,主要包括经济优势、区域优势以及政策优势。
1.1经济优势
当前已步入科技发展的新时期,因此不能局限于原先的要素资本驱动,而应该着眼于创新驱动。显然,科技创新工作的进行离不开经济支撑,稳健经济环境能为创新主体产出科研成果提供便利。江苏省强劲的综合经济实力便为省内的创新主体提供了这种便利[5]。近10年来除2011年外,江苏省均位列中国省份第二,而苏南地区经济实力更是常年位居省内第一。2019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99631.50亿元,比2018年增长7.6%。苏南地区生产总值56646.49亿元,占江苏总值56.9%,其中苏州市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生产总值常年位居省内第一(见图1),仅苏州、南京、无锡三市生产总值就占江苏总值45.3%。由此可见,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能为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
1.2区域优势
江苏归属于长江经济带,在经济视域上具备区域优势。而苏南五市均被纳入作为“三极”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苏南所处的这一城市群虽然面积只占全国不到3%,但却集中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成为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之一。此外,苏南地区在科技创新工作的区域优势还可在创新主体方面体现。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例,区域集聚效应突出,企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包含江苏在内的6个省市,且这些地区总计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55%、53%和59%。从经济区域来看,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区域集中了全国超过一半的高技术服务业(数据来源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1.3政策优势
江苏省科技创新工作上取得的成果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通过陆续深入实施科技兴省、科教兴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以及创新驱动战略等发展战略,江苏省在我国改革创新开放以来已促使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原先粗放型模式经济脱离出来,转变成为采用创新型模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从21世纪初至今,江苏省开展的4次科技大会成为了全省产业转型的机遇及关键转折点,确定了“两个率先”的重要目标,并把创新驱动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将工作重点集中于科技创新,利用创新推动发展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宏大发展格局,指引江苏省远期科技创新方向[4]。以苏州市科技金融为例,近10年来政府陆续发布了30多项与科技金融相关联的政策文件,方向涉及科技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发展、科技保险、信贷补偿、股权融资平台等角度,既提供了对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也能促使整个城市的科技金融生态圈遵循良性循环发展[6]。
2苏南地区科技创新现状
2.1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由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年江苏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2779亿元,同比增长11%,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为2.79%,较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同时也超过了全国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其中,苏南五市R&D活动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6%,研发投入强度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
2.2研发主体活跃
作为培育研发人才的主体机构,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站点的前锋,也是创新体系的主力军[7]。江苏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长久以来为我国科研事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目前全省普通高校总数143所,本科院校54所,其中“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共15所,其中苏南地区占14所。此外,从事研发活动的研发人员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根据江苏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58.0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2人。苏南地区人才引育力度加大,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以苏州市为例,2019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数量为293.4万位,其中高层次类型人才有26.98万位,高技能人才有54.8万位。全年新增12位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目前全省共有262位同类型人才,其中创业型人才135人;新增112位省“双创人才”,目前全省共有985位同类型人才。
2.3发明专利增速减缓
专利资源是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对苏南地区的专利资源数量与类别进行分析,了解专利资源在苏南地区的分布情况,为专利资源与产业状况以及创新资源的匹配分析提供基础[8]。根据江苏知识产权局最新统计,2020年9月发明专利申请量新增17515件,1—9月累计127363件,同比增长8.58%;发明专利授权量9月新增4518件,1—9月累计30183件,同比下降0.88%。选取苏南地区2019年专利数据进行比较(见表1),其中除南京市外,其余城市发明专利产出情况均低于上年。但与此同时苏州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仍仅次于南京而高于其他三市,可见苏州专利资源基础较优。
2.4创新载体加快建设
截至目前,江苏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598家,其中国家级20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面积和在孵企业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此外,江苏省科技厅发布的2019年度绩效评价结果显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中有15.3%被划分为优秀(A类),39.1%被划分为良好(B类),42.3%被划分为合格(C类),仅1.7%被划分为不合格(D类),年度创新载体合格率为97%。其中科技创新载体与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在2019年江苏省新增2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南京占9家,认定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35家。此外,根据省科技厅的数据,在2020年新增的39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中,苏南地区占23家,其中苏州新增11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112家。
3苏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苏南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相当的优势,科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发投入、创新人才、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等方面。
3.1科研投入力度不足
虽然江苏省科研投入总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也在稳步增长,但与科技创新实力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且近年来两省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17年江苏省落后83.5亿元,2018年差额为200.3亿元,到2019年差额已经达到了319亿元。同时江苏省研发强度也与广东相差0.09个百分点。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强劲的其他城市相比,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方面,就算是在苏南地区排名一二的南京和苏州也稍显逊色(见表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研发机构缺乏资金支持,将影响科技创新工作的完成程度。由此可见,苏南地区为实现当下科研目标,实现苏南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指标与任务,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刻不容缓。3.2前沿创新人才缺乏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只有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完成科技创新更高的指标任务。引进前沿创新人才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掌握前沿信息、提高利润及自身竞争优势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以苏州中小企业为例,部分中小企业薪酬相对较低、激励机制不完善、晋升渠道狭窄,往往对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尽管近几年不断推出引进创新人才的政策,但引进人才进入中小企业工作的不多,多数进入大型企业以及研发机构、高校等。且苏州市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数量要低于南京,更多地是创业类人才,院士及院士工作站总量差距较大[9]。
3.3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
由于企业进行研发活动风险较高,收益无保障,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可能会遭遇流动性资金短缺等问题;并且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外部性明显,有时还将面临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权衡等困境,这些因素往往打击了企业的主动性[10]。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推进科技金融发展,支持企业进行创新创业。虽然江苏省近几年加大了对苏南地区科技金融的扶持,出台了相应政策,2017认定的江苏省科技金融特色机构名单中也以苏南企业居多,但总体而言,科技金融存在起步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问题仍需解决。
3.4科技协同创新不够深入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某一区域内,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共同的创新目标,通过交互与协作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网络。目前江苏省产学研工作存在中心分布失衡、协作成效及机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区域分布方面,苏南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心仅南京市就有72所,其余4市共38所。其次,产学研合作氛围调动方面也仍需提高。一些企业在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协同创新活动时,往往权衡自身利益与合作利益,在合作程度上有所保留。此外,政府对产学研技术合作的扶持政策及技术资金上的支持保障力度也不容忽视,在技术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下难以有效保证双方合作实施质量及取得成效,进而对双方协同开展创新研究活动造成不利影响[11]。
4促进苏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4.1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
研发经费投入是科研工作的支撑,只有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使之规范化、高效化,研发工作才能长久进行,为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进而获取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首先,借助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重视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将促进基础技术研究发展作为未来不断提高发达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基础技术研究直接推动得出的原始科学创新技术成果将为其带来更多变革,催生更多新兴产业。因此,要支持地方各级政府对其下发的研发扶持经费适度投入,另一方面也应适度将其向基础研究投入方面进行倾斜。其次,应积极探索更健全有序和有效的政府科研资金投入流动渠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要引导,撬动更多社会金融资本,如风投、创投等,加大投入科研力度,并以此带动社会金融市场得到支撑。第三,对于投资企业研发投资方,要继续加大企业研发融资投入普惠政策性津贴补助政策力度,通过鼓励培育高企、研发型投资企业申请备案等,带动投资企业积极进行研发投资活动。
4.2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要素,是决定科研成果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苏南地区陆续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但面对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更高的要求,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急不可待。首先,高校层面要利用好苏南地区优良的教育基础,继续做好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科研经费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与引进创新人才,尤其对重点学科领域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其次,要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扬工匠精神,设立创新职能培训体系,重视对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师、技工等的培养。第三,打造苏南区域间人才培养环境,利用地区资源合理增设人才引进项目,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创新人才,为现有创新环境注入新活力。
4.3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科技金融通常是指政府出资创新财务和建立服务平台,推动各种金融机构以资本为基础,向各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财务服务。首先,要推动科技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科技融资的基础。第二,可以设立专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促进各市科研院所的发展,引导各种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开发模式的创新,提供更灵活、高效的贷款金融服务。第三,积极寻找更优秀的科技金融融合形式,搭建与风险偏好金融机构衔接的不同风险偏好金融行业链,利用金融技术前沿建设科技金融生态圈。南京、苏州的科技信贷体系相对苏南其他城市而言更成熟,应强化宁、苏对周边城市科技金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6]。
4.4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首先,苏南各市政府要做好产学研合作引导和专项管理,以市场和产业的需求为创新导向,有目标地制定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和科研项目计划,特别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产学研有关项目上,促进对口产业的科研成果发展。第二,可以借鉴原江苏省科技改革试点的经验,参考其他先进地区的发展道路,不断纠正和强化,提高协调创新机构的科研成果转换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确定研发者在产学研中心的成果分属,明确结果转化的回报分配,激发研究人员的产出热情。第三,优化现有产学研中心的报审机制,充分调动动态考核、末尾淘汰制等形式,对落后的省级以上产学研中心进行清退,以保持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的流动性[11]。
参考文献
[1]刘华珍.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东科技,2020(8):66-69.
[2]孙云杰,陈钰.中国科技创新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22):22-27.
[3]白春礼.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奖励,2018(12):6-10.
[4]袁健红,都超飞.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与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9(2):249-256.
[5]胡鞍钢,刘生龙,任皓.中国如何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2015—2050)[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5):474-482.
[6]钱燕,魏伟.苏州科技金融生态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6-23,107.
[7]苏竣,眭纪刚.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J].科学学研究,2018(12):2132-2135.
[8]徐荣.高校创新资源、专利资源与产业状况的匹配度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7.
[9]张振雄,计红梅,王加成.苏州市大中型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问题、瓶颈及对策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8(9):14-16.
[10]李亮程.科技金融的结合机制和政策研究——以苏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现代金融,2019(5):34-36.
[11]浦正宁.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J].唯实,2017(9):71-72.
作者:李莲英 贝淑华 单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水电企业研发活动税收政策研究
下一篇:营改增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下一篇:营改增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