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正文

金融体系个体理性走向研究

作者:mac 来源:赛文期刊 日期:2021-01-29 08:49人气:
[摘要]个体理性走向集体行动理性即金融主体由诉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向普惠人民、紧密联系实体经济转变,金融主体的治理结构、服务理念、服务政策与措施必须转向。本文基于新时代中国金融体系的行动特征,对金融主体走向集体行动理性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关键词]个体理性;集体行动理性;金融体系
 
传统的金融主体一般指银行、证券、保险。银行影响货币市场,股票影响资本市场,保险则对风险进行保障。这三大主体的发展模式与公共部门及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存在偏差。银行作为贷款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追求低风险以及高回报率,难以精准、明确地评估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以及资金流转状况,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倾斜严重失衡[1],导致中小微企业产生融资困境;保险市场轻保障、重理财,恶性竞争严重,保障性高的产品少,投资理财产品多,从而导致责任缺失,产生理赔难以及再保险公司纷纷倒闭的现象;证券作为融资的主要金融场所,其个体理性在于追求高风险以及高回报,从而导致圈钱与融资的是非之争。互联网金融正在形成完整的金融体系,其业务范围与产品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接受。所以,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的金融主体,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造成重大冲击。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其转型方向必须适应时代与消费者的需求,从注重个人利益转变为注重集体理性。
 
一、我国金融体系走向集体行动理性的行动特征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各金融主体的现状使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更加复杂多变。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转移到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领域和改革的薄弱环节,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服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体系。必须深入地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认识和深刻精准把握社会主义金融服务改革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2]
 
(一)国家宏观调控,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及时出台了相应政策,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总体稳定。截至2020年3月13日,在专项再贷款支持下,已有4708家企业获得优惠贷款1821亿元,财政贴息50%以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平均约1.28%,低于国务院不超过1.60%的要求。在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下,地方法人银行已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107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0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385亿元。[3]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3月13日宣布两项定向降准措施,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并集中投向普惠金融领域,以帮助经济恢复,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助力,引导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恢复。我国出台普惠大众的金融举措,帮助个体得到普惠便利,体现我国新时代金融体系的行动特征。
 
(二)多管齐下治理保险市场
 
针对保险市场理赔难、销售误导严重的现象,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围剿行业的“害群之马”。针对销售误导问题,一是要求服务窗口规范化、标准化,符合地方政府法律规范;二是建立消费者风险承受测试制度,测试消费者对保险消费的承受能力,并为消费者寻找最为契合的保险项目;三是对保险销售人员的素质提升制度进行完善,严格审核销售人员的资质;四是针对销售误导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市场销售行为的管控。在提升理赔质量方面,一是利用信息化系统,向大众公布理赔标准;二是针对理赔程度,对负责理赔人员进行分级管理;三是完善理赔标准,让理赔定损有据可查;四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前提下降低理赔难度。
 
(三)政府部门监管证券市场
 
在我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充当着重要的监管者角色。2015年是我国证券市场历经转变的重要一年,市场资金不断缩窄,资金不端从楼市流向股市,政府在其中起着监管和引导的作用。2015年上半年,我国股市出现“疯牛”行情,违法违规的现象屡禁不止。证监会作为监管证券市场的政府部门,对这些现象进行彻底的管控与稽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的各方面还不够完善。部分上市公司为获取高额利润,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过度圈钱、过度融资。我国对这一现象采取适当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利用法律手段对违法违规人员进行打击。[4]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规避
 
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广阔,其带来的风险是我国不得不尽快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改变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监管部门联合的跨部门监管机制,将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由审批制逐渐过渡到备案制,列出负面清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探索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进程,促使传统金融机构改革;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行为。
 
二、个体理性走向集体行动理性的路径选择
 
个体理性走向集体行动理性就是金融主体由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转向普惠人民。在新时代的金融体系行动特征下,如何使金融主体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行动理性是研究的重点。[5]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坚定走群众路线的金融发展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党在金融领域里的群众路线。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改革红利。[6]金融业的改革要跟上这一主旋律,扎扎实实地做好普惠金融,惠及普通群众。第二,转变传统金融主体的发展方向。现在传统金融机构出台多种政策、措施,使普惠贷款的数额加大、条件放宽。第三,发展新型金融机构。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型金融业态,如平安集团的陆金所、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7]国家要对其严格监管,推动其走向普惠金融。第四,促进金融主体之间的联动。中国的金融存在着重大结构失衡问题,银行贷款过大,资本市场过小,保险份额更小。这与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大相径庭。发达国家企业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保险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25%~30%,而我国的保险资产还不到金融总资产的10%。[8]现在,可以看到一些金融主体联动做普惠金融的情况。例如,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武川、托县农村面向农户发放信用贷款4000多万元,由华夏人寿、太平洋人寿两家保险公司提供借款人意外伤害责任保险。每万元支付80元保险费,借款人因意外伤害而无法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负责。第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的普惠金融做不好,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问题,还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不好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重新考量保险条款设计的精准性与普世性。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
 
三、结语
 
走向集体行动理性是金融主体的最终目标,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政府与金融主体间的监管调控,促进金融主体发展普惠金融。传统金融主体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注重集体利益,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应对新时代金融环境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顾雷.深化金融改革加快中小银行普惠步伐[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05-07.
 
[2]许兵.“三点”着力让金融服务更接地气[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0-06-22.
 
[3]王永超.金融政策逐步显效,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EB/OL].(2020-03-17)[2020-04-11].
 
[4]刘志伟.中国式地方金融:本质、兴起、乱象与治理创新[J].当代财经,2020(2):52-64.
 
[5]娄恒基,戴忠宏.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体系的挑战与发展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20(2):83-84.
 
[6]何德旭.把握金融本质服务实体经济[N].西安日报,2019-04-08.
 
[7]卫品秀.互联网金融对创业型企业融资方式研究[J].财会学习,2020(17):229-230.
 
[8]徐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社会科学文摘,2018(9):48-51.
 
作者:刘武迁 白祖纲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